教师资格证
当前位置: 牛账网 > 教师资格证 > 历年真题 > 第四节 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及教育

第四节 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及教育

来源:牛小编 发布时间:2022-04-21 阅读人数:1552

免费提供专业会计相关问题解答,让您学习无忧

小新老师 官方答疑老师

职称: 一级讲师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热度持续走高已经不是新鲜事了。通过实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考查申请人是否具备教师职业道德、基本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师专业发展潜质,下面就和老师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有关第四节 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及教育问题的解答吧。

  牛账网为大家提供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刷2000题,发布教师资格复习资料、练习题和参考答案,让大家畅游教资题库,帮助考生了解教师资格考试的题型和难度,让大家轻松拿证!

  第四节 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及教育

  刷真题

  单项选择题

  1.【精析】C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题干中小林在明知道是不对的情况下还忍不住偷拿东西,是缺乏道德意志的表现。

  2.【精析】B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该生有“决心”,说明其具有道德认识,但行为不坚定,说明缺乏道德意志,因此应强化其道德意志。

  3.【精析】C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是衡量学生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要素。

  4.【精析】C道德行为是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C项既对他人(营业员)有意义,又对社会(文明)具有道德意义,因此属于品德行为。

  5.【精析】B皮亚杰通过对偶故事法研究得出儿童道德发展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

  6.【精析】A处于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重和顺从,把权威确定的规则看作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完全以权威的态度为依据。该阶段的儿童常认为听父母和老师的话就是好孩子。

  7.【精析】C科尔伯格于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论,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作为引发儿童道德判断的工具,最典型的就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

  8.【精析】A在小学生品德的发展中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

  刷模拟

  一、单项选择题

  1.【精析】B品德是指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2.【精析】C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它是一种个体现象。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

  3.【精析】A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4.【精析】C小学生常常“好心办坏事”,说明有道德情感,只是道德认识不足,无法全面衡量。

  5.【精析】B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做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是品德结构中最具动力色彩的成分。

  6.【精析】B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

  7.【精析】C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去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题干意为“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改变,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能改变”,体现的是道德意志。

  8.【精析】C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能够用理智战胜外界诱惑,属于道德意志。

  9.【精析】C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它表现为:在确定道德动机时,能用理智战胜欲望;在实践道德行为时,能排除各种干扰,坚持到底。因此,学生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是道德意志薄弱。

  10.【精析】D题干意为: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智慧,他的智慧足以使他达到某种境界,但如果他不能以仁德保持它,即使得到了,也一定会丧失。“知”是道德认知,“守之”反映的是道德意志,故选D项。

  11.【精析】D题干意为:君子要少说虚话,多干实事,强调的品德因素是道德行为。

  12.【精析】D品德是由个人的道德行为来体现,这种行为不是偶尔的或一时的,而是在稳定的道德观念支配下一贯地出现。

  13.【精析】B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要经历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14.【精析】B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的实质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15.【精析】D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16.【精析】C在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7.【精析】A同伴群体是影响学生品德形成的外部因素。

  18.【精析】A皮亚杰认为,10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也就是他律道德;10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大多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也就是自律道德。

  19.【精析】A他律是指早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结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客体性。因而,处于此阶段的儿童从行为结果判断,会认为甲同学的错误大。

  20.【精析】C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认为,处于可逆性阶段的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是可以协商或修改的。

  21.【精析】D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认为,道德发展处于公正阶段的儿童将规则同整个社会和人类利益联系起来,形成具有人类关心和同情心的深层品质。

  22.【精析】B科尔伯格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个体的道德判断能力发展,并将个体道德的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

  23.【精析】B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处于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的人表现为避免惩罚和服从权威。题干中小明害怕教师的批评是典型的避免惩罚的表现。

  24.【精析】B题干所述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中相对功利取向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取向)的具体表现,属于前习俗水平的第二个阶段。

  25.【精析】D科尔伯格将个体的道德发展分为三水平六阶段:前习俗水平包括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取向阶段);习俗水平包括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好孩子取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包括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因此,A项属于后习俗水平,B、C两项属于前习俗水平,D项属于习俗水平。

  26.【精析】A寻求认可定向阶段,又称“好孩子”定向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体往往寻求别人认可,凡是成人赞赏的,自己就认为是对的。此阶段的儿童主要是考虑社会或成人对“好孩子”的期望与要求,并力求达到这一标准。

  27.【精析】B认为救妻子是丈夫的责任,说明小明处于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也叫“好孩子”取向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处于此阶段的个体按照人们所称“好孩子”的要求去做,以得到别人的赞许。处于该阶段的个体认为海因茨应该去偷药,因为做一个好丈夫就应该照顾好自己的妻子;如果他不这样做,最后妻子死了,别人都会骂他见死不救,没有良心。此阶段是习俗水平的第一个阶段。

  28.【精析】D后习俗水平包括社会契约取向阶段与普遍伦理取向阶段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的个体做道德判断时依据的是社会契约、个人权利和民主承认的法律等。

  29.【精析】B处于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法制观念阶段)的个体有强烈的责任心与义务感,尊重法制,但相信它是人定的,不适于社会时理应修正。该阶段获得社会契约意识的个体会认为海因茨应该去偷药,因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远远大于药剂师个人对财产的所有权。

  30.【精析】C处于后习俗水平的儿童能够超越某些规章制度,更多地考虑道德的本质,而非具体的原则。张阳认为,李明帮助别人是对的,不应该处罚他,说明张阳能够不受班规的限制,自主地做出判断,则他的道德发展水平属于后习俗水平。

  31.【精析】A小学阶段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32.【精析】B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榜样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榜样的特点、示范的形式及榜样所示范的行为的性质和后果都会影响到观察学习的效果。因此,树立良好的榜样是加强道德行为的重要途径。

  二、简答题

  1.【参考答案】(1)道德认识。(2)道德情感。(3)道德意志。(4)道德行为。

  2.【参考答案】(1)外在因素:①家庭教养方式。②社会风气。③同伴群体。④学校环境。

  (2)内在因素:①认知失调。②态度定势。③道德认知。④受教育程度。

  3.【参考答案】(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关于小伙伴们提问的问题老师已经解答完毕,希望老师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也希望所有学员在牛账网学有所成,关注牛账网即可了解更多有关教资考试内容。

牛账网2022年教师资格证新课上线,全新升级的新课从多年成功辅导的经验中,以学员实际需求为出发点,结合教资考试命题规律、重点、难点,融入先进的教学理念,针对不同学员开设2022年幼儿园全程班、小学全程班、初中全程班、高中全程班及面试等课程等,为不同学员量身打造,带你高效备考202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

解答不满意?继续提问 >
上一篇:第五节 小学德育、美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下一篇:第三节 小学生的学习指导
精品课程免费体验
相关资讯
考试问答
热门考证
报考指南
点击下载APP